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首次提出“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支持龍頭企業和高水平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牽頭,組建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共同參與的跨區域產教融合共同體。”2023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的通知》,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被作為11項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之一。2023年8月,首個國家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在江蘇常州成立。
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有利于克服單一企業與單一院校合作的局限性,依據產業發展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在更廣范圍和更深層次推進產業鏈、教育鏈、知識鏈與人才鏈的有機融合。
1
以“點、線、面、體”建設為核心
精準把握“需求點”。行業產教融合的過程不僅涉及政府、高校、行業、企業等多元主體的相互作用,同時還涉及知識、技術、項目、人才等多種要素的相互協調統籌。參與共同體建設的各方應當充分挖掘相互間的訴求點,甄別真實訴求、急需緊迫需求、深層次需求和戰略性發展需求,以此為著力點,發揮比較優勢,奠定共同體深度融合和整體聯動的基礎。
精確鏈接“關系線”。參與共同體建設的各方需要通過互動與反饋,將各自的訴求點耦合成關系線,探索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打造豐富的人才供給和發展體系,增強服務行業產業的適應能力,提升服務國家創新發展的潛力。關系線的建立,不僅需要捋順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同時也需要填補“四鏈”之間的鴻溝,使其有機融合在一起。
創新拓展“應用面”。參與共同體建設的各方在把握需求點和關系線的基礎上,需要不斷拓寬產教融合應用面,有效協同、統籌各自的核心需求,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消除融合的顯性和隱性壁壘,打通“斷頭路”,增強合作能力,創新拓展合作和應用的場景,構建新型示范模式。
協同構建“共同體”。參與共同體建設的各方需要有機協同,擴容參與主體和成員單位,拓展多維應用面,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方的利益和責任高度統一,共贏目標一致,明確不足、推動發展、探尋前沿,努力實現合作共贏和長效發展。
2
以“六個共同”建設為關鍵
共同開發教學資源,構建產教融合“知識庫”。參與共同體建設的各方需要通過建設虛擬教研室,共同開展專業基礎課程類、實務類、思政類等教學資源的開發工作,在把握科研領域最新研究動態和行業產業領域最新發展動態的基礎上,推進包括但不限于教材編寫、在線課程共享、雙師課堂、案例庫建設以及前沿動態數據庫等方面的“知識庫”建設。
共同開展校企聯合育人,構建產教融合“項目庫”。共同體應著力建設科研項目和實踐項目,瞄準高校、職校和企業三方的共通點,開展三方聯動的項目活動。一種可能的模式是,以實踐推進研究,由企業提供真實的項目主題,普職學生共同成立實踐小組,在學校和企業導師組指導下共同體驗未來工作實景。另一種可能的模式是,以研究助力實踐,由企業提出發展問題,普職師生與企業形成科研小組進行多角度、跨學科的研究。通過高校—職校—企業三方聯動,努力做到實踐有真景、研究有真題、成果有真用,達到實踐育人和科研育人的目的。
共同開展協同培養工作,構建產教融合“人才庫”。共同體通過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實踐教師隊伍,實現教學培訓資源共享、校企師資互聘,共建高水平“雙師”隊伍。企業加大實習和就業崗位的供給,高校加大企業培訓和繼續教育的支持力度,促進共同體人才學歷和能力雙提升,共同構建產教融合的人才蓄水池。
共同提升協同發展能力,寫好產教融合創新文章。參與共同體建設的各方通過建立健全協同發展機制,瞄準專業和產業需求,共同創建協同創新平臺,打造創新實驗室、建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力爭產出一批前沿領域的創新成果,推動行業創新體系建設,實現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和以高校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緊密協同。
共同打造標桿活動,寫好產教融合品牌文章。高校、職校和企業三方聯合開展活動,持續挖掘產教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以大賽為抓手,共建實踐合作基地。“賽學研用”相結合,旨在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進而形成數字商業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品牌活動。這一舉措不僅將增強共同體的社會影響力,而且將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建設打造新示范、探索新路徑、樹立新標桿。
共同拓展國際合作項目,寫好行業產教融合國際文章。我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關鍵組成。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發展應當立足于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依托我國的產業優勢,通過與海外高校、職校及企業深化合作,豐富共同體成員組成,開展項目活動,提升共同體的海外合作能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知曉國際規則、敢于和善于參與全球競爭的高素質高水平人才。
3
發揮高校引導效應和支撐作用
近年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注重發揮高水平高等院校的引導效應和支撐作用,主動對接龍頭企業和職業學校,組建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共同參與的財經類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共同體建設路徑。
共同開發教學資源,構建共同體“知識庫”。2017年以來,學校的中國金融學院與中糧期貨合作,共同開展教材、教學案例和教學內容的聯合開發,共同組建虛擬教研室,創新構建人才培養的“知識庫”。該學院邀請中糧期貨、興業證券、聯合資信等公司以及業界專家,累計開設6門研究生實務學分課程,涉及商品期貨與期權、場外衍生品、企業信用評級與信用風險管理、金融科技、股票量化投資等量化金融前沿領域。
共同開展校企聯合育人,構建共同體“項目庫”。2015年,學校與相關企業合作創立了“投資分析師搖籃計劃”項目。該項目從企業實際問題出發,邀請校內外導師,對學生開展金融建模、量化編程、投研報告撰寫等系列培訓,并將培訓成果向行業開放共享,優秀學員被推薦至國內外金融機構實習和工作。同時,學校與項目成員單位在人才培養、決策咨詢、科學研究等方面深化合作,不斷提升解決實際問題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共同開展協同培養工作,構建共同體“人才庫”。學校致力于強化與各類行業協會的合作。一是推薦教師參與業界權威會議和師資培訓,包括大商所衍生品高校師資培訓、國際期貨大會、期貨分析師大會等,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二是邀請行業專家進課堂,將行業專家聘為專業碩士項目的課程講師和兼職碩士導師,學生通過雙向選擇匹配校內導師和業界導師,提升專碩培養質量。三是推薦學界專家入選大商所、中期協等機構的講師庫,進一步厚實共同體“人才庫”的資源儲備。
共同提升協同發展能力,寫好共同體創新發展文章。學校以實際應用需求為引擎,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面向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面向行業和企業的緊迫性、前沿性與顛覆性問題,開展協同攻關,共同建設創新人才團隊、打造創新成果。例如,學校與山東港口集團共建“中國企業案例研究基地”,通過“名企+名家”的合作模式,組織高水平專家學者深入行業企業,挖掘獨具特色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共研共創水平高、質量高、學理含量高的重大企業案例,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更好地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
共同打造標桿活動,寫好共同體品牌文章。截至目前,學校已成立6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例如,學校在全國商業行指委、中國商業聯合會的指導下,與山東省商業集團有限公司和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數字商貿流通與現代服務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在全國外經貿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商業行業委員會的指導下,與火山引擎科技有限公司(抖音)、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數字商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共同拓展國際合作項目,寫好共同體“外”字文章。學校利用暑期國際學校,開設國際化跨文化類課程,并探討全球治理領域的新興話題。同時,邀請商業領域的杰出企業家講授專題課程,在推動通識教育體系建設的同時,引導學生以全球視野思考國際問題,將“國家自信”與“家國情懷”融入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暑期國際學校向共同體的各類參與單位開放,共同體成員可依托學校的平臺,共享世界一流的教育資源,推進多方深入交流與合作。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
關注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內容!
立即掃描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