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內部質量保障能力對于持續夯實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起著強有力的助推作用。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學第一類審核評估緊扣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這一核心命題,重點考察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所必備的質量保障能力。從新一輪審核評估參評高校的調研情況看,一些高校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尚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與實現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要求還存在一定距離。數字時代,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不僅推動著教育理念、方法和模式的系統性變革,也為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針對教育數字化轉型帶來的信息量擴增、學習行為轉變以及復雜場景交互的人才培養新特征,數智賦能提升高校內部質量保障能力尤為重要。高校應將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融入教育教學,推動數字化場景的學習變革,建立基于大數據支撐與引領的PDCA(目標—執行—檢查—處理)全面質量體系,推動高校內部質量保障由經驗管理向數字循證決策轉變,促使質量保障范圍覆蓋教育教學全過程以及教育教學目標的各個維度,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評價的常態化、全量化、智慧化,實現可量化的教學質量目標導向、基于數據分析的質量管理內驅以及全員聯動的閉環反饋與持續改進。通過數據驅動,提升高等教育治理效能和高校高質量發展內生動能,全要素、全流程地推動智慧教育教學生態的形成和發展。
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在數智賦能提升高校內部質量保障能力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在2023年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中,學校的相關實踐被教育部評估專家推薦為示范案例,并獲評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評價改革優秀案例。
創建數字化教學新場景,構建質量保障新機制
《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指出,高校應“建立適應教育模式改革的網絡學習空間”。利用數字化技術打造智能學習平臺,搭建融合課堂教學與在線課程資源的混合式學習空間,既可以筑牢信息化教學基座,支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新模式的開展,也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及時掌握教學動態,構建數據驅動型質量保障新機制奠定基礎。
學校構建了國內首個自主設計配置的“本、研、繼教”一體化和“教學管考評”一體化的多層次信息化學習平臺,形成了集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學視頻、電子課件、習題試題、教學案例、虛擬仿真實驗實訓等教學資源于一體的全元素通教通學,有力推進了以問題、案例為導向的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改革。
學習平臺通過模板導入、電子教材和課程大綱自動識別、同步其他課程知識點等方式,建立了覆蓋知識單元和知識點的課程知識圖譜,通過有效感知知識點掌握率、關聯學習任務統計、知識點學習預警等,使師生可以全面清晰地了解教與學情況,并通過學習過程數據量化,幫助學生調整自身學習狀態,實現日常的教學質量監控。例如,學習平臺中的貫通式案例課程采用智能評分系統,基于工程案例短視頻自動評價學生的學習體會,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智聯線下線上課堂學習,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理念
學校將成熟的互聯網會議系統在直播并發性上具有的強大優勢、AI能力和云存儲進行系統集成,并依托學習平臺創建了“智播課堂”,實現了教室的智慧化與課堂的數字化,使線下課堂與線上學習得以有效融合,為“教”與“學”的提升提供強大助力。
“播”,即課堂直播。平臺自動根據課表創建線上會議,教師在教室的電腦上登錄互聯網會議系統,即可進入課程自動錄制并存儲在云端,師生可線上觀看直錄播的視頻資源,便于督導在線巡課、學生在線學習。“智”,即智慧化。智能轉寫將教師課堂上的語音內容轉寫為文字,并提供搜索功能,方便查詢知識點;智能紀要是利用AI技術生成智能摘要,幫助師生把握課堂全局,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智能章節是將視頻劃分為多個章節,并生成章節小標題,實現快速導航定位,便于師生快速復盤與精準復習。
智播課堂為打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校園提供了軟硬件一體的基礎性解決方案,也為同類高校提供了課堂教學線上化建設思路。智播課堂以其獨特的技術優勢,讓教育教學從大規模標準化轉向個性化、智能化,有力地引導學生更加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助力每一名學生構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案,實現從教師“教得好”向學生“學得好”轉變。
構建質量決策管理平臺,形成質量文化凝聚力
以往的教學質量保障工作往往局限在教務處所轄的教務管理業務口,導致各部門之間協同不足,職責不明確,難以形成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育人合力。因此,高校應在校級層面構建統一的質量決策管理平臺,使教育教學質量保障的對象由基于單一信息系統的結構化數據分析,轉向跨信息系統及業務系統數據的綜合分析、常模比較、下鉆、預警,將以往校內零敲碎打的舉措進行聯動、凝聚和升級。
學校通過對各業務系統數據進行伴隨式、精準化采集,在統一數據標準、建立數據倉庫、形成全校教學質量數據集的基礎上,以質量制度、評估指標為導向,構建了由核心指標及觀測點組成的自主綜合監測體系。該體系面向各部門提供模型關聯、函數計算,形成以質量數據為基座,以質量制度體系、績效考評體系為立柱支撐,以質量文化與服務應用為導向的數智化質量決策與管理服務平臺,實現了宏觀層面頂層監控、中觀層面監測分析、微觀層面明崗理責的閉環監控,有效提升了高等教育治理效能。
未來,學校將繼續發掘文本和數據項中隱藏的信息與價值,提煉出表征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數據,并探究數據間的關聯關系,系統分析形成知識圖譜,完成關聯模型構建,探索形成智能化診斷“體檢報告”,輔助學校決策管理與外部評估。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高質量發展與數字化轉型多元交叉的發展趨勢下,數字賦能提升高校內部質量保障能力將有助于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一是為有組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夯實高校內部治理制度基礎。數字驅動建立長久穩定、運行有效的質保體系,探索形成拔尖創新人才質量保障新范式,有助于提升對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牽引力和支撐力,滿足國家對高質量創新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形成有組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合力。目前,一些高校對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認識還停留在由職能部門負責的技術層面,高校內部質量保障缺乏整體性、系統性的統籌設計,校院兩級質保體系聯動性不夠,質量決策管理平臺所構建的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大質量保障體系,強化了校院兩級質保體系的上下貫通、各職能部門的橫向聯動,全面增強學校有組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育人合力。三是培育有組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質量文化。數智化質保體系在制度治理和制度執行層面,使學校的質量保障變成教育教學自身的“標配”,使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由外部壓力驅動轉向內生動力主導,變成全校每一個人的價值追求和行動自覺,不斷培育踐行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大學質量文化。
(作者系華東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
關注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內容!
立即掃描二維碼關注